(通讯员:王思晴 石铁山)“为什么南边墙面上有爬山虎,而北面空空如也呢?”“为什么樟树下有厚厚的枯枝落叶层,而银杏树下没有呢?”“为什么东南门附近土壤较黏重,而西北门附近土壤有沙质手感呢?”
7月3日下午,祁东县二中清源校区的绿地中,一群群带着小铲子、温度计、风速仪、卷尺等工具的学生正在认真观察、测量大大小小的树木、花草,并不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是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园资源的农村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开发研究(Y2024193)》课题研究组的老师们带领学生正在开展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校园植被状况调查实践活动。
活动从7月1日开始进行。活动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使用工具测量树高、冠幅等数据,并通过APP识别植物种类,记录叶片大小、厚度、树皮纹理等特征。同时,他们还采集了部分落叶和落花制作标本,并拍摄植株全貌及细节照片,标注具体位置和环境数据。
“我们将50名学生分为8小组,每组设有组长、记录员、测量员、绘图员、安全员,分工明确,并配置一名指导老师。活动前,集中学习了自然带的分布、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植被分类标准等知识点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你看,学生在实践中展现了良好的协作和创新精神,远超预期!”课题主持人、活动负责人曹玮玮老师介绍道。
祁东县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龙云在活动开始,给同学们安排任务时,叮嘱同学们,要重点留意几个有意思的现象——比如那些从外地引进的植物在校园里长得怎么样?为什么有些区域的植物特别茂盛,有些却长势不佳?还有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植物,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她建议同学们分析原因时结合实地气候、地形、水文和土壤,展示成果时除了常规的报告和分布图,还可以制作植物“身份证”,拍摄调查日记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二中校园的绿色宝贝!
祁东二中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彭建文对这项活动作出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植被是自然环境的“镜子”,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人地关系,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未来我们要继续开展此类跨学科探究,让地理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学校将会把这次活动的优秀成果纳入校本课程资源库,并为后续生态校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祁东县二中清源校区
编辑:赵沛
责编:文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