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王慧 摄
“振兴中华”三胞胎立志报效祖国;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入职敦煌研究院再引全网热议;衡阳县山村小学里的摇滚乐队、“乡村童话校园”衡山县宝米小学、蒸湘区的美育教育火到央视……近年来,衡阳教育工作高光频现,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数不胜数的成果背后是全市教育系统多年的勤耕不辍。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以来,经过历代教育工作者的接力耕耘,衡阳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质量、教学规模、教育成果、师资建设等多方面都迈向了全新的发展台阶,在新时代奏响了衡阳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强基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75年栉风沐雨、75年笃行不怠,回望衡阳教育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发生了巨变。
据市志办的有关记载,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依据“暂维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开始着手恢复建设教育事业。至1952年底,衡阳境内小学达3437所,比1949年增加了1557所,境内中学达27所。改革开放后,衡阳教育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至1983年底,境内共有小学4852所;1977年至1980年,相继恢复或创建了衡阳医学院、衡阳基础大学等高等院校。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教育迈向了高质量发展之路,办学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共有各类学校3000余所、学生150多万人。
除了规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也有了极大的飞跃。目前,全市整体办学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位居前列,本科上线率连年增长,“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去年,全市中考合格率和优秀率较上年分别提高8个和5个百分点;全市高考频创佳绩;市一中洪振宇同学参加第4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夺得银牌;市八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高中组比赛,获得季军,打破长沙周南中学男子排球全国第九的纪录……累累硕果让更多人看到衡阳教育、了解衡阳教育、点赞衡阳教育。
惠民生教育发展成果造福千家万户
丰富的教育成果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与衡阳教育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夯实良好教育生态、构建强劲师资队伍有着密切关系。解放初期的扫盲教育;改革开放以后广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构建教育强市。我市始终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增加教育投入,让衡阳的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教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大量的投入换来了极高的教育保障。以2023年为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116.33亿元;全市投入2.85亿元,建成34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规划建设义务教育学位15000个,实际完成16210个;全年共落实资助资金3.92亿元,资助学生48.12万人次。发放助学贷款1.49亿元,惠及大学生1.24万人……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无数衡阳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爱心。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断优化的环境吸引了更多优质师资落地衡阳,全市教师待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如吴永良、阳冬玉、彭林富、刘玲琍、唐红敏等品行高尚且专业突出的榜样老师。
促发展教育助力经济社会持续进步
全市教育发展也反哺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衡阳经验”在全国推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衡阳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成果十分突出。衡阳县的创新教育、耒阳市的“三维一体”德育模式、常宁市和祁东县的心理健康教育、衡南县的成功教学法、常宁市的“五项管理”工作经验、耒阳市防溺水教育工作、衡南县的心理健康教育、衡阳市的养成教育和思政教育辩论赛……这些成功做法多次被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报道推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展现了衡阳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为建设现代化强市贡献了教育力量。
本地学校还不断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纷纷向衡阳市一中、衡阳市八中、衡南县一中等校发来贺信,祝贺大家在育人方面再结硕果。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国铁路培养了近10万“铁军”,近年来更是带着技术和教育走出国门,在几内亚、泰国等地开展联合办学活动;衡阳技师学院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全国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殊荣,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万多名技能人才,一大批高水平技能人才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成为单位和企业的中坚力量。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75年以来,衡阳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以贯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时不我待的朝气、舍我其谁的锐气、敢于亮剑的勇气拥抱机遇、锚定目标、落实任务,积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衡阳教育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供稿:衡阳市教育局
责编:文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