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阳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持续治理
邹健林1 陈衡2
(1.衡阳县林业局;2.衡阳县林业局 湖南衡阳421200)
摘要:该文总结了衡阳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发生特点、防治现状,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可持续控灾的治理对策。
关建词:衡阳县 林业有害生物 灾害 可持续 治理
衡阳县位于湘中偏南,湘江中游,县境南临衡南,北抵双峰,西界邵东,东现与西南分别与衡阳市、祁东县毗连。全县辖26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分别为岣嵝、陈坪、九峰、三阳。林木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2.7%。全县林地总面积18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9.2%。其中有林地102.1万亩,疏林地3.3万亩,灌木林地54.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6万亩,无立木林地16.8万亩,宜林地6.5万亩。在有林地面积中,有乔木林72.2万亩,竹林29.9万亩。在乔木林面积中有杉木24.6万亩,马尾松37.7万亩,国外松4.2万亩,阔叶林5万亩,其它林0.7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01.9万立方米,全县竹林总株数为5155.3万株。油茶林面积135.6万亩,为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和生息繁衍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特别是国家林业局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实行工程治理以来,衡阳县林业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较大成绩。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
1.1主要种类及发生特点
衡阳县是一个低山丘陵区,林业有害生物周期性暴发成灾。近年来,林业有害生物日益猖狂,外业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在周边县市区发生,严重威胁衡阳县;本土常发性有害生物尤为突出的是马尾松毛虫、楠竹卵圆蝽、松梢螟、黄脊竹蝗、竹广肩小蜂、松墨天牛、油茶尺蛾等,年发生面积达2万亩以上。衡阳县松林面积单层纯林多,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历来是马尾松毛虫发生的重灾区,2021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发生面积超过3万亩,受害松树近20万株;2023年又次周期性大暴发,发生面积达5万亩,近50万株松树针叶被吃光;2022年黄脊竹蝗大暴发,发生面积8.6万亩,近600万根楠竹被害,80万根楠竹叶被吃光。2018年松梢螟大暴发,发生面积达10.17万亩,遍布全县,近3千万株10年生以下松树被害。2020—2025年,楠竹卵圆蝽、竹广肩小蜂、松墨天牛、油茶尺蛾等虽没有大面积暴发,但在局部地区发生,小面积成灾,竹广肩小蜂最高发生面积1.42万亩,楠竹卵圆蝽最高发生面积1.36万亩,松墨天牛、油茶尺蛾等其他林业有害生物最高发生面积不足1万亩。
1.2防治成效
2018-2024年衡阳县累计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3.2万亩。其中飞机防治16.7万亩,生物防治26.5万亩,平均每年防治3.7万亩。实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工程治理后,加大了管理力度,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由2018年的5.4万亩下降到2024年的2.7万亩,下降幅度50%,较好地控制了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竹广肩小蜂、楠竹卵圆蝽、油茶尺蛾、松墨天牛等灾害。其中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由2018年的3.3万亩下降到2024年的不足1万亩,下降幅度82.9%,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至2020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3%,防治率提高到95.2%,监测覆盖率提高到100%,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提高到100%,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一降三提高”的总体目标。
1.3存在问题
1.3.1测报防治体系不稳固
全县目前有县级森防站1个,乡(镇)级林业站26个,村级虫情报告员152个,其中乡级森防站没有名称,没有挂牌,也没有固定的森防人员,严重影响森防职能的充分发挥和森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1.3.2应急控灾能力低
多年来,由于被动的减灾控灾,防治投入大,造成森防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先进的防治器械、防治设施等严重缺乏,专业化、机械化防治队伍根本没有,森防整体实力非常薄弱,有害生物发生时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控灾水平低。
1.3.3管理手段落后
病虫测报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经验数据多于实际调查信息;检疫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快速诊断手段;传统防治技术仍占主导地位,高新防治技术研究应用相对滞后。
1.3.4认识不到位
一些县、乡领导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支持程度不够,发生林业有害生物时,认为防与不防没关系,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防治工作开展不得力,特别是不重视对轻度发生有害生物的防治。
1.3.5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全县每年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全部进行防治需资金400余万元,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每年投入的资金仅100万元左右,致使每年有相当一部分灾害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1.3.6依法防治意识淡薄
一方面林业主管部门机构改革执法力度不够,不敢大胆执法,存在执法不严或违法不纠现象;另一方面,不少干部群众重视作物病虫害防治,忽视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2成灾原因
2.1树种单一
衡阳县现有松纯林41万亩,杉纯林10万亩,楠竹纯林20万亩。2010年以马尾松毛虫为主的松树食叶害虫连年大面积暴发以及山区黄脊竹蝗、楠竹卵圆蝽、竹广肩小蜂等周期性暴发都是树种单一造成的。
2.2气候适宜
全境位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丰富,无霜期年平均达289天,年均气温17.9℃。由于大气污染和森林资源的过渡采伐,近年来出现全球性暖冬现象,冬天不冷,无霜期延长,利于有害生物存活和繁殖,致使有害生物发生数量多、种群积累快。
2.3资金缺乏
衡阳县财政非常困难,加之自然灾害多,农民收入低,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每年防治资金缺口在2/3以上,致使出现大面积漏防、未防现象、加之疫情地区多为山高路陡的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场除治和疫木处置手段有限。这种现状造成我县的防控成本高,资金缺口大,预防和除治性经费严重不足。为来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留下隐患。
2.4滥用农药
群众治虫讲效果不讲后果,不论是农作物或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使用化学农药多,采用生物制剂少,以致在杀死有害生物的同时,大量杀死有益天敌,使林木自控能力下降。
2.5组织不到位
由于乡镇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防治的支持力度也不大。一些乡镇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不到位,控灾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致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由小变大,小灾酿大祸。
2.6防治手段落后
缺少数量充足、性能好、机动性强的防治器械和先进的防治技术,缺少技能熟练、快速反应的专业性防治队伍,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只能“望灾兴叹”、束手无策,或只能用现有常规的方法穷于应付,有效防治率低。
3治理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逐步增强县乡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质量,保证森林资源安全,发展优质高效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党委政府、林业部门要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当作第一道工序来抓。要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重危害性与防治重要性的宣传,使党政领导在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营造大面积纯林的弊端和潜在的危机,要把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规划设计、育苗、造林等林业生产各环节考虑对有害生物的预防。同时加大对《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及《湖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的宣传,逐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防治、依法检疫的自觉性。
3.2加大防治投入,多方筹集资金,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经费支持
要认真贯彻“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强化县、乡两级政府对全县97.1万亩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投入,明确森林经营者对商品林、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投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融资机制,保证防治资金的足额到位。
3.3健全防治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森防系统能力建设
县林业局组织森防专干、各乡镇林业技术员、各村级护林员、国有林场护林员每年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形成网格化监测体系。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新仪器设备,提高装备质量,同时,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强化服务职能,切实提高森防系统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能力。
3.4规范监测,准确发布信息,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报
及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准确发布信息,科学指导防治,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责。只有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做到规范监测、准确预报,才能抓住防治有利时机,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做到科学防治,才能预防重大灾害的出现。
3.5坚持依法防治,强化执法职能,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被动减灾向主动控灾的转变
首先要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格检疫技术规程,在抓好产地检疫,确保带疫种子、苗木不出圃的同时,做好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避免林业有害生物从辖区内传出和从辖区外传入,将危险性有害生物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加大依法防治力度。对达到防治指标的林业有害生物,依法督促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进行防治;对林权清楚的,依法开展限期除治;对防治不力造成严重灾害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单位或个人的责任。
3.6实施工程治理,倡导无公害防治,逐步提高林木的生物自控能力
首先要从造林规划抓起,从育苗、造林抓起,提倡使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避免出现大面积人工纯林;其次要加快对现有纯林的改造,逐步建立抗病虫能力较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集中连片的马尾松毛虫灾害,要继续采取工程治理的形式,合理使用营林、生物、物理等方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控灾效果。不能采取工程治理的,应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少用或不用影响人畜安全,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
3.7加强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转化速度,逐步提高防治工作科技含量
防治技术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大防治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及时对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取得成果后,及时进行成果转化,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已有的先进技术成果,逐步提高防治水平。
责编:文海庆